近日,中國能建江蘇院 EPC 總承包的三峽青口鹽場一期 339.2 兆瓦漁光互補“光伏復合”項目完成全容量并網發電。據報道,三峽青口鹽場漁光互補 “光伏復合” 項目是江蘇省最大的單體陸基漁光互補項目,由著名央企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,總投資額 20.025 億元,占地面積約 7600 畝,建設規模交流側 450 兆瓦。深圳安泰科作為柔性支架領域的領軍者,憑借創新的擎天晴索網柔性支架技術,為項目提供了重要支撐。


該項目采用了深圳安泰科的擎天晴索網柔性支架系統,創新使用航空級鋁合金與預應力鋼絞線復合結構,通過南北向三角桁架+三索張拉體系,實現支架系統輕質高強。針對沿海強風環境,該項目設計模塊化預裝單元,使灘涂區域運輸成本明顯下降,安裝效率大大提升。據悉,深圳安泰科擁有超 120 項專利,其中擎天晴索網柔性支架系統通過 TüV 認證,技術優勢顯著。

此外,該項目樁頂標高塘底 6 米,支架最低點距水面 4.5 米,既保障散射光透射率和漁船作業空間,又維持魚塘生態原貌。其高凈空、大跨距設計減少對魚塘生態影響,可提升土地利用率20%- 30%,為投資方帶來顯著經濟、生態和社會價值。
相比傳統鋼支架,擎天晴索網柔性支架采用預應力索桁架結構,具有承載能力強、零撓度、適應復雜地形等優勢,尤其適合魚塘等大跨度場景。其創新設計減少基礎管樁數量最大達 40%,降低建設成本,可縮短施工周期近 30%。同時,排間距靈活可調,滿足發電與漁業對日照的不同需求,發電效率較其他柔性支架提升 2%-3%。
三峽青口鹽場項目投運后,年均發電量可供 24.5 萬戶家庭全年用電,每年節約標煤 15.5 萬噸,減排二氧化碳 42.5 萬噸。深圳安泰科的柔性支架技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,為有效解決土地資源緊缺問題提供了可行方案,推動清潔能源與現代漁業的深度融合,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,也為全國同類項目樹立了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