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作為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支撐結構,擎天晴索網柔性支架支撐的光伏區在赤坭“碳谷小鎮”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當中顯得格外耀眼,背后卻是多重技術挑戰與考驗:
地形挑戰:赤坭鎮水域縱橫、地塊零散,傳統支架需密集打樁,難以完全保障生態完整。擎天晴柔性支架憑借34米跨距(是周邊區域其他產品2倍跨度),在保障穩定的前提下,減少樁基數量,有效避讓養殖作業區。
抗風設計:采用“上承式懸帶橋”設計原理,實現大跨度的零擾度,并通過50年一遇風壓測試,猶如為光伏板裝上"定海神針"。
施工革命:該項首次使用無人機放索技術,單日鋪設近6000米索網,工期縮短40%,讓光伏建設真正實現"水上飛"。


經濟效益:柔性支架使土地利用率提升近30%,年均上網電量3.2億千瓦時,年收益有望增長,魚塘租金可預見增值。
生態價值:每年可節約標煤11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萬噸,相當于種植200萬棵樹,光伏矩陣上飛鳥成群,成就"最美生態電站"。
示范價值:作為國內首個位于一線城市的“碳中和”新鄉村漁光互補綜合示范項目,全國多家媒體專題報道,成為各省市考察團的學習樣板。

當“光伏+養殖”被認可為助力粵港澳大灣區“綠能谷”建設,當生態環境專家點贊"這是鄉村振興與雙碳戰略的最佳結合點",一個更宏大的藍圖已然展開——深圳安泰科正以120項專利技術為支點,推動光伏走進茶園、牧場、鹽田,讓每一寸土地都迸發"陽光生產力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