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適合柔性支架的地形主要看它如何解決傳統支架的痛點。柔性支架的最大優勢在于其適應復雜、不規則、難以利用或成本高昂的地形,尤其擅長跨越障礙物和減少土方工程。以下地形特別適合采用柔性支架:
山地、丘陵地帶:
優勢: 坡度變化大、地形崎嶇不平,傳統支架需要大量削峰填谷,土方工程量大、成本高、破壞生態。柔性支架通過靈活的鋼索結構和可調節的樁基高度,能更好地貼合起伏的地面,顯著減少土方量,保護原有植被和水土。
適用場景:山坡、山脊、梯田式山坡等。
水域(漁光互補):
優勢: 在魚塘、水庫、湖泊等水域上方安裝光伏。柔性支架可以架設在水面上方一定高度,不影響下方養殖或水體功能。其結構相對輕盈,對地形基礎要求相對較低(但需防腐),相比固定支架在水體中密集打樁更具成本或適應性優勢。
適用場景:淡水養殖塘、灌溉水庫、廢棄礦坑積水區、污水廠氧化塘等。
存在局部障礙物的場地:
優勢: 場地內有無法移除的孤石、小型構筑物、坑洞、管線等局部障礙。柔性支架可以通過調整樁位和索網布局,“繞開”或“跨越”這些障礙物,減少障礙物處理成本和對施工的影響。
適用場景:礦區復墾地、廢棄廠區、垃圾填埋場封場后利用等。
需要較高離地凈空的場景(如農光互補、林光互補):
優勢: 在農業用地或林地上方架設光伏,需要保證足夠的凈空高度(通常4米以上)以便下方進行農業種植、養殖或林木生長。柔性支架因其大跨距和懸索結構,更容易實現較高的、均勻的離地高度,且下方立柱少,有利于大型農機具通行。
適用場景:高標準農田光伏、牧光互補、林光互補項目。
地質條件較差但有穩定錨固點的場地:
優勢: 部分區域土質松軟、承載力低,或者存在局部沉降風險。柔性支架將荷載集中在相對較少的基礎(樁)上,可以對這些關鍵基礎進行深挖、加固處理(如使用更深的基礎、擴大承臺或微型樁),而無需對整個場地進行大規模地基處理。只要關鍵錨固點穩定,索網結構能適應一定程度的不均勻沉降。
適用場景:軟土地基、填方區、廢棄礦區(需詳細地質勘察確保關鍵點位穩定)。
需要特別注意的地形:
極端強風區: 柔性支架對風荷載更敏感。在臺風頻發或常年大風區域,需要特別加強結構設計(如增加索網密度、使用更大直徑鋼索、加強錨固),成本會顯著增加,需進行嚴格風洞試驗和計算。
設地震高烈度區: 需進行專門的抗震計。
土質極其松軟且無法找到穩定持力層的場地: 基礎處理成本可能過高。
對組件傾角有嚴格優化要求的場地: 柔性支架通常采用固定傾角(雖然可調但成本高),不如跟蹤支架靈活。在平坦、開闊、對發電量要求極高的場地,傳統固定支架或跟蹤支架可能更具經濟性。
坡度過于陡峭(接近或超過自然安息角)且存在滑坡風險的斜坡: 施工安全風險和后期維護風險大,需進行詳細的地質災害評估和加固。
總結來說,柔性支架是解決復雜地形光伏項目經濟性和可行性的利器。 當你的項目遇到山地、溝壑、水域、不規則地塊、有障礙物或需要高凈空等情況,特別是當傳統支架方案面臨高昂的土方、地基處理或土地平整成本時,柔性支架往往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,同時還能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。不過在強風區等特殊環境,務必進行詳細的技術經濟比選和專項設計評估。